零点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零点看书 > 唐宋历史评论.第三辑 > 第26章完结

第26章完结

[57] 《册府元龟》卷一○二《帝王部·招谏一》,第1225页。+狐*恋*文!茓- +首~发?

[58] 王素点校《陆贽集》卷三《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中华书局,2006,第80页。

[59] 《唐大诏令集》卷二《穆宗即位赦》,第12页。

[60] 《册府元龟》卷一○二《帝王部·招谏一》,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诏:“文武百官及诸色人等,有论时政得失上封事者,状出后,宜令左右仆射、尚书及左右丞、诸司侍郎,御史大夫、中丞等于尚书省详议可否,具状闻奏。”第1225页。对封事所涉议题的讨论,必须是在“状出后”,即由皇帝许可下发后。

[61] 《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尚书省》,第1155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唐会要》作“诸司诸使及天下州府事务,准令式各申省者”,第725页。后者似更佳。

[62] 《册府元龟》卷八九《帝王部·赦宥第八》,第1057页。

[63] 张达志:《唐代后期藩镇与州之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第90~91页。¢墈^书\屋/ -追?蕞_歆,蟑\結·

[64] 《唐会要》卷二五《百官奏事》,第557页。

[65] 《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阳城传》,第5132页。

[66] 以松本保宣的系列研究最有代表性,后结集成《唐王朝の宮城と御前会議——唐代聴證制度の展開》。

[67] 杨希义:《唐延英殿补考》,《文博》1987年第3期。

[68] 袁刚:《延英奏对制度初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5期。谢元鲁:《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第61页。杜文玉:《论唐大明宫延英殿的功能与地位——以中枢决策及国家政治为中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69] 《旧唐书》卷一五九《韦处厚传》,文宗“大和二年十二月,因延英奏对,造膝之际,忽奏‘臣病作’,遽退”,第4187页。

[70] 《册府元龟》卷三一四《宰辅部·谋猷四》卢文纪后唐清泰二年(935)上疏记述唐肃宗情况,第3709页。′微*趣/晓.说- ,哽?薪\最-全.

[71] 《大唐传载》,见陶敏主编《全唐五代笔记》,三秦出版社,2012,第1852页。

[72] 武秀成、赵庶洋校证《玉海艺文校证》卷二七《艺文·疏奏策》“唐诏百官言事”条,凤凰出版社,2013,第1344页。

[73] 《册府元龟》卷一○三《帝王部·招谏第二》,第1227页。《旧唐书》卷一二《德宗纪》,第346页。

[74] 《旧唐书》卷一二《德宗纪》,第352页。《册府元龟》卷五八《帝王部·勤政》,第650页略同。

[75] 《旧唐书》卷一三《德宗纪》,第372页。《唐会要》卷二六《待制官》,第593页略同。

[76] 《册府元龟》卷一○七《帝王部·朝会》“贞元七年诏:每御延英,引见常参官二人,访以政道,谓之次对官”,第1280页。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卷八《待制次对》(中华书局,2002,第170页):“其曰次对者,即巡对官。”

[77] 《新唐书》卷一四三《薛珏传》,第4689页。

[78] 《册府元龟》卷五八《帝王部·勤政》,第650页。“访”原作“方”,据《宋本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89)第87页改。

[79]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六《唐纪五十二》,中华书局,1956,第7599页。《唐会要》卷二五《百官奏事》作“高宏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