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唐会要》卷二六《笺表例》,第588页。^天,禧\小~税^枉/ _勉.费?悦\黩¢
[32] 《唐会要》卷二六《笺表例》,第588页。
[33]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刑部司门郎中员外郎”条,第1200页。
[34] 《唐会要》卷二六《笺表例》,第588页。《旧唐书》卷七《睿宗纪》,第161页略同。
[35] 《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司门员外郎》,第1220页。“衙门”,《唐会要》卷二六《笺表例》第588页作“门”。
[36] (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一○《职制律》“驿使稽程”条疏,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第210页。
[37] 《太平御览》卷二四六《职官部四十四》“太子舍人”条引《六典》,中华书局,1960,第1164页。
[38] 《唐会要》卷二六《笺表例》,第588页。此处记为“开元二年闰三月敕”,误,因为开元二年置闰于二月,并无闰三月。参见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62新1版,第93页。_卡¨卡`晓_说?蛧~ ^首·发_金石资料也可证明开元二年置闰二月,参见王化昆《金石与唐代历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第183页。故时间当据《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司门员外郎》第1220页改。
[39] 《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不许群臣干请诏》,第571页。
[40] 《唐会要》卷二五《百官奏事》,第556页。“诏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唐会要》作“诸使”,第358页。“并令对仗”,《册府元龟》卷六○《帝王部·立制度》作“并令封状奏”,这与诏书的整体意思不符,《册府元龟》似误。
[41] 《唐会要》卷二五《百官奏事》,第556页。《册府元龟》卷六○《帝王部·立制度》略同,第671页。
[42] 《唐会要》卷二五《百官奏事》,第557页。
[43] 《唐会要》卷五四《省号上·中书省》,第1088页。“既奏之内,则不合别请商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唐会要》作“奏文内则不合列请商量”,第682页。+芯·丸*夲`鉮′戦* /芜.错·内~容+
[44] 《文苑英华》卷六二五《论盐铁表》,第3238页。时间据《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上》,第2106页。
[45] 《旧唐书》卷二七《礼仪志七》,第1030页。时间据《新唐书》卷二○○《儒学下·卢履冰传》,第5698页。因事在开元十一年“中书门下”成立之前,故将点校本《旧唐书》第1030页标点改为“中书、门下”。
[46]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齐鲁书社,2004;孟宪实:《唐代前期使职问题研究》,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47] 《通典》卷二一《职官三》“谏议大夫”条注,第555页。时间据《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谏议大夫》,第1113页。
[48] 《册府元龟》卷六四《帝王部·发号令三》,第713页。《新唐书》卷六《肃宗纪》,第157页。十月诏与九月诏内容相近,但至徳元载九月壬子朔,十日为辛酉,十月辛巳朔,三日为癸未。二诏月日干支均难吻合,故当非记载有误,而是重申。池田温编《唐代诏敕目录》亦将其视为两道诏书,三秦出版社,1991,第264、265页。
[49]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谏议大夫》,第1113页。《通典》卷二一《职官三》“谏议大夫”条注同,第555页。四月敕之“两省谏官”,《旧唐书》卷一○《肃宗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