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零点看书 > 年代:重回79做文豪 > 第25章:老燕京与人文社

第25章:老燕京与人文社

方兆中一行人在燕京北站下车,一辆“黄河大通道”停在不远处的公交站前。

黄河大通道,就是燕京人记忆深刻的黄河牌公共汽车,车身颀长,两节车厢用拼接带接在一起,车身以白色为主,涂抹着红色条状喷漆。

我国第一辆bk670出现是在1976年,1978年正式在燕京路面运营,直到2006年正式退役。

78年-06年的二十余年间,黄河大通道成为了燕京路面客运的主力军。

70年代燕京长大的小孩大多有“大通道情结”,吸气柴油发动机一吼声,比60年代燕京无轨电车的“铛铛”声更令人印象深刻。

即便1979年的时候,燕京电车公司配制厂研制成功bd562型铰接式无轨电车,依然没能取代黄河大通道的地位。

后来燕京公共交通的论坛域名,被命名为bk670..

方乔两人在火车站门口与王福林同志分别,临走之际,王福林把那本《大众电影》送给了方兆中作为见面礼。

他手上拿的这本《大众电影》,是78年复刊后刊印上市的第一本,杂志封面印着影片《大河奔流》的剧照,封面女郎是与刘晓庆齐名的张金玲。

两人登上了黄河大通道,前门上车找售票员买票。

这时候燕京的公交车票价分两种,一种是单节客车,票价每人3分,另一种是双节客车,票价5分钱。

单节客车不出二环,双节客车则在郊区和市区间往返,是城郊主要运力。

燕京北站位于西城区北二环,临近西直门,向北沿西直门大街走,就是燕京师范大学。

方兆中坐的就是单节客车,票价两人共6分。

车子动了,柴油发电机轰鸣响起,窗外的风景开始如老胶片般一帧一帧的倒退。

79年的老燕京,可以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

行人如织,穿解放牌和中山装的同志擦肩而过,一位年轻的女同志穿着“的确良”的白衬衣和“那前儿”的靴子,站在街道茶水部喝茶水。

路面设施还不齐全,一辆东风蹦蹦嚣张地和黄河大通道抢道。

公交车向南经过平安里西大街,地安门西大街,再过东四北,两人最后在朝阳门内大街下车。

两人计划先去人民文学出版社见徐编辑,然后再去燕京师范附中找乔雨青的父亲。

乔雨青被一个戴蛤蟆墨镜,穿着喇叭裤,站在街边吹萨克的男同胞吸引了目光:

“你看那儿,真好玩!”

她下意识想拉一拉方兆中的袖子,不想手边一空,再抬头时,方兆中正在就近的小卖部门口买烟。

“我这儿有飞马烟,大前门,勇士烟,生产烟,还有中华、红双喜……小同志要哪种?”

中华红双喜太贵,勇士和生产烟又太便宜,他果断选了大前门。

“它吧,待会带大前门去前门转一圈。”

小卖部老板听出了他的灰色幽默,咧嘴笑了:“三毛五一包,带了香烟票没?”

“带了。”

乔雨青这时跟了上来:“我记得你不是不抽烟?”

“我不抽,总有人抽,对不对?”

乔雨青明白这是应酬的意思,感叹道:“这方面我得跟你多学。”

朝内166号,俩人进人文社的第一步,大前门香烟就派上了用场。

门卫室里,门卫大爷手拿一只水烟袋儿,正在跟着收音机唱曲儿,口中咿咿呀呀哼着一支梅派的《百花亭》,就是《贵妃醉酒》。

这小日子过的……谁说现在要切资本主义尾巴,这不就挺小资的么?

上辈子高中住宿那会儿,正逢高三,压力奇大无比,每天就看着宿管一家人吆五喝六,还能在楼梯间开个小卖部。

那时候方兆中就想,要是高考不成,当个宿管门卫也挺好。

后来到了大学则更加,宿管大爷管着一串钥匙,过路的鸡都要被问一句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每天悠闲自在,上午喝茶,下午听评弹,辅导员都得点头致意。

后来才知道,人是院长二大爷,皇亲国戚。

门卫室的窗户半开着,方兆中敲了敲,随即把脑袋探进去。

“大爷,听着呢!”

门卫大爷乐了,还没见过小年轻这么打招呼的:“不仅听着,还抽着呢!”

方兆中也乐了,老燕京人的确更容易相处,询问时顺手把新买的大门前烟递过去:“我找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