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沈红莲认为,现在的干部大都靠造反上台的,只会无原则无底线的服从上级和表忠心。
四丫说,没完没了热衷搞批判斗争,不耽误生产么?
沈红莲摇头,为啥号召下放农村,还不是城镇人满为患,厂里肯定闲人多,没事就得造事,不然,怎么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和重要性啊。
不出意外,厂里安排陪同的技术员是同县老乡,老家在沈红莲所属县的最东边镇上,从小就在通市纺织厂学徒,十年前被调到京都做技术员,现在已经荣升到车间主任。
由于乡音雷同,技术员很仔细地介绍了机械原理和生产过程。
在黄庄织染厂待过不少时间的季小莲认为,厂里不少方面还没有黄庄的新厂科学先进,并当场耐心地指出了好几个可以改进的地方。陪看的短发姑娘也没了不服,吩咐技术员一一记下来,再去和技术部门开会商议改善方案。
考察变成了考查。
沈红莲全程没说到三句话,仅有的两句也是提醒补充了季小莲对管理方面的改善建议,兜了一个多小时才告辞。
下班后,厂长和书记带着技术部的骨干来找,很诚恳地挽留沈红莲五人多留两天,帮助厂里完成改善事宜。
沈红莲感觉这个时代狠抓思想也有好处,起码科技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只可惜就算改得再好,也落后了先进好几十年。
可不少掌握了先进技术回来建设的科技人员,现在又成了黑五类,很多事真是一言难尽。而所谓的反向研究,弯道超车,也得开放后才能施行。慢慢熬吧。
当时在黄庄纺织厂时,沈红莲只是走马观花,并没也不想深究这个行业的技术细节,毕竟术业有专攻,贪多嚼不烂。季小莲对染织厂的知识堪称专业级别,现在居然派上了用场,可见,成功确实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
期初的安排是季小莲和顾鸿远第二天去给厂里解决疑问,沈红莲和杨峰出去带四丫溜达。季小莲和顾鸿远都不同意,说要共同进退。沈红莲只好决定上午去厂里,下午一起出去玩。
这次来京都,沈红莲最想看的是太平湖和报社。
一个是三年前一个文学前辈自绝的地方。虽然对这个前辈的品行不一定苟同,但其文字功力颇让沈红莲佩服,有必要去祭奠一下,哪怕在心里。
另一个是除了日期稀有真实的地方,将来一旦恢复高考,凭先知和水平八成可以考到京都来,铁定会和舞文弄墨的部门打交道,很有必要先探探路。
以沈红莲先知技能,文字功底,还有做文贼的水平,现在就可以进入省级以上的文艺部门,之所以不求上进主要是不想在将来留下人格和文骨的污点,还要避免阻断很多老师的文学道路。
对,是老师,不是大师。
大师小师在建国后就灭绝了。
文友说,可以保持沉默,但不能毫无原则的赞美和歌颂,这是作为文人的底线,哪怕只是个半吊子文人。
最重要的是关系到自己的安全,低调,永远是人生制胜的法宝。
太平湖没有想象的阔大深邃,更不清澈旖旎。而是尘土飞扬,垃圾遍布。每隔刻把钟,就有军用货车运来渣土倒进湖里,岸上乌烟瘴气,让人难以接近。不用说,附近肯定在搞一项大工程,这里成了渣土填埋场了。
填了也好。
沈红莲这样想着,绕到偏僻的岸边,陡然跪下,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
四丫和季小莲虽然不明就里,但唯沈红莲马首是瞻,毫不犹豫跪下磕头。
这状况惊得顾鸿远和杨峰目瞪口呆,正想着怎么询问,沈红莲已经站起来,看了两个男人一眼。不要问,不要说。
说完,率先快步离开。
去报社也差不多是无功而返,因为沈红莲见到了一个颇让她意外的人,迅速放弃了进一步交流的打算。
那个人是沈红莲前世的未见过面的网友和文学老师,曾经帮沈红莲推荐了五六篇心灵鸡汤发表在京都纸媒,没想到这个时代他居然在这个报社做编辑,这事他从没提过。
虽说为了生存,这么做无可厚非,还是让沈红莲觉得不爽。
不爽的原因不全是职业,还有圆滑的眼神,浓重的官腔,刻意的衣品,漠视的态度,还有满嘴的新闻联播。
网友用居高临下的眼神审视问询了几句后,一声冷笑,你们考察工厂采购木材来报社干嘛?
沈红莲小心地答,仰慕你的文笔,想向你学习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