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峰已经开始怀疑人生,难不成这就是传说中的富可敌国。
顾鸿远附议,好像是这样的。
杨峰摸头,那么多钱个人怎么花呀?
四丫回,三姐说要去买外国的飞机航母,回头再打他们。这叫以彼之道还治彼身。
杨峰点头,这好。干他娘的。
正说着,猛听前面一片哗然,好像几百人打群架的节奏,四丫刚想前去凑热闹,被沈红莲一把拉住。人多的地方不去,忘了么。快走,远离是非窝。
文友小说里描述过,现在正逢两派争斗的时期,经常动用枪支,各地死伤时有发生,京都也不例外,可不是闹着玩的。
见沈红莲神色凝重,顾鸿远也慌了,和杨峰一起护着三个女孩快步回转。
到了招待所正逢午饭时间,接待员说厂里的领导正好都在,问沈红莲他们要不要见见。
沈红莲当然不能拒绝,跟随接待员去了餐厅里的一间包厢,里面坐有三男两女五个人,一个年近三十的短发女人摆着手势说得慷慨激昂。我看他们的态度还没彻底改变,还要继续批判,不批深批臭就刹不住这股歪风。
另一个短发女人更年轻,也就二十岁左右,貌似还未婚,附议道,对。批判会下午接着开,等会都重新写一篇批判稿。
沈红莲和四丫也留了短发,只是为了打理方便,并没有跟潮流的意味。因为她俩的短发剪得参差不齐,看起来随意俏皮活力四射,同时又不失娇媚可爱,加上一身豪气的衣作,一下子让小包厢亮堂起来。
季小莲则将长发编两条长辫子,藏在外衣里,也算得上得体。
接待员介绍说是南方一个小镇来厂里考察洽谈办厂事宜的。
几个干部和昨天接待员的态度一样,从对衣作的尊敬到对小镇的不屑再到惶恐,不到两分钟换了三张面孔。
几个干部慌忙站起来轮流和沈红莲他们握手,争相说着场面话,弯腰伸手招呼他们坐下,双手将菜谱递上。
转头见杨峰表演似的立在身后,沈红莲又好气又好笑,淡淡地说,你也坐吧。
杨峰大声回了一个是,才走到边上挨着四丫坐下。
四丫已经毫不客气地接过菜谱,在一张纸上潇洒地留下墨迹。写完,捏住纸片一弹,纸片就飘到了圆桌对面。你们是主人,客随主便,看看有没有要添加的。
正襟危坐的五个干部扫了一眼四丫的字,脸上更加恭敬,异口同声地表示没意见,让接待员去通知厨房。
之所以让厂领导恭敬,不仅是不怒而威的军部连级干部做了警卫员,还因为沈红莲冷冽的气度,给了厂领导无形的压力。
年轻气盛的短发姑娘自然不会坐以待毙,首先打破沉默,你们小镇上也要办纺织厂么?
沈红莲看着菜谱不理会,脑子里在想着得把这个菜谱抄下来,将来会是宝贵的文学材料。
唉。动不动就想着怎么赚大钱,分明钻进钱眼里出不来了啊。
四丫看沈红莲不答,只好轻描淡写地回,有这个计划。主要是,我们现在有一家军工服饰厂,布料经常不能保障供给,合计着办一家纺织印染厂,自产自销。
小姑娘点头表示理解,试探着问,你们服装厂有多少职工?
四丫有些难为情地回,很小,才几百人。目前是日夜三班倒,正在扩建。
一个四十多岁的男领导惊得睁大眼睛,你们——应该属于通市吧?
四丫点头,是啊。
五个领导互相看看,更加泄气。中年男领导苦笑说,你们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四丫装糊涂,怎么?你们不是纺织厂么?
男领导摇摇头,是纺织厂。可我们厂里的机械设备都是从通市进的,技术人员也是通市的。
另一个男领导帮腔,通市解放前就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基地,机械都是外国货——嗯,现在国产的更先进,比外国先进多了。
四丫作恍然大悟状,哎呀,我们还以为京都的最发达最先进呢。不过,既然来了,总得看看吧。
不清楚沈红莲五人的底细,这顿饭,厂里几个干部吃得很矜持。
沈红莲他们却显得很随意,有宾至如归的味道,这让一直搞斗争的厂干部更加小心,生怕说错一句话。
饭后,杨峰抢先去结了账,然后约定下午两点去厂里。
躺到招待所床上,四丫还在抱怨。原以为京都地灵人杰,没想到那些干部水平那么低,随便抓句话就能扣上反动分子的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