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零点看书 > 唐宋历史评论.第三辑 > 第134章完结

第134章完结

区,也就是淮南镇;“闽越”则指代福建地区,其称呼当取自秦汉时期的闽越国。其中,笔者之所以将“蜀汉”视为西川的代称,是因为“汉”字也可以指代汉水两岸的山南东道,如作者在论述唐德宗(742~805,779~805年在位)让淮西节度使李希烈(?~786)讨伐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781)时,即引《资治通鉴》,谓李希烈“加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第79页)。根据上引文,提及“蜀汉”等地域,是指这些地方“所在出兵”,而当时梁崇义既然站在唐廷对立面,自然不可能出兵。另外,“江淮”之所以指代淮南镇,也涉及作者未引的最后一句“江淮进奉船千余艘”,盖若断开“江”、“淮”,以之为二藩镇名,则并无相应藩镇对应,亦无所谓“江州、淮州进奉”之理。至于“闽、越”断开,亦不辞,盖若以“闽”指代福建地区福、建、泉、漳、汀五州,则时有浙东镇越州,不知“越”将指越州及其所属浙东镇,抑或整个先秦越国地域范围,乃至百越地区?因此,作者此处袭用《资治通鉴》点校本断句而未能加以辨析,是稍感遗憾之处。

此外,对于地域名的断句,除了与理解原文表面意思有关,也涉及唐人的地域观念。再来看上面这条引文,其中将“关中”纳入“内”的范围,将“蜀汉”纳入“西”的范围,将“江淮、闽越”纳入“南”的范围,将“太原”纳入“北”的范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德宗时期唐人对于王朝自身统治地域广度的认识。即以关中为核心,所谓“内”;以外的地方,则从对三个方向上的相关地域来确定整个王朝统治地域的范围。从这一范围来看,唐德宗时期的唐王朝,其所能控制的地域基本也是如此。第一点,当时已经失去河西走廊地带,[13]故而“西”的方向从西域转移到西川;第二点,其中未能加入“东”这个方向,乃是当时正处于四镇之乱,最能代表“东”这个方向的平卢镇正在对抗朝廷;第三点,“北”的方向以“太原”即河东镇为代表,反映出河朔三镇其时也早已自立;至于“南”的方向,范围更加广泛,原本地理上最南端应该是安南都护府,但安南都护府本身并无多少军力,此时也不可能出兵援助,故而以当时大概确有出兵的“闽越”,即福建观察使所辖作为最南的代表。[14]总的来说,可以从这里的方位与地域的对应,看出唐德宗时期,唐人对于王朝统治地域的认识随着政局和领土的变动而改变,这也影响到唐人对于东南西北方位认识的调整,以及对于内外之别的认定。当然,更可以结合作者在书中关于“关中本位政策”和“中央本位政策”的探讨(第536~543页),进一步发掘其意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