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明显含糊的想象仅能通过“心理”上相似性的方式进行归纳而获得,任何时代祠庙体系都不见得会形成某种标准化的分类体系——如果相信“我们可以推测所有这些逻辑观念都具有逻辑之外的起源”的话。`我^得!书!城* ′已?发,布\蕞~辛`彰`结,[8]
二 瑞安县的宋元祠庙体系
弘志府志所载永嘉、瑞安两县祠庙一般都注明地点,就祠庙的城乡分布而言,宋元温州永嘉与瑞安两县的祠庙就呈现为两种不同的类型。永嘉县60种祠庙,40种在城区,仅20种在乡村;而瑞安县38种祠庙,29种在乡村,9种在城区(其中5种为行祠)。永嘉县乡村祠庙如此之少可能是因为失载而非实情,但州城城内祠庙远比瑞安县发达无疑是历史事实。两县祠庙体系的类型也有明显区别,以下先讨论代表乡村社会的瑞安县祠庙体系。除了城隍庙与7种情况不明的祠庙之外,依据神祇的来源与功能的某种相似性,可将瑞安县的30种祠庙归纳为传统神祇、自然(潭)神、移民神祇、英雄神祇、航海神、农业神等6种类型。-0?0?小¢税?旺. ′埂·鑫¢罪/全?
韩森的湖州个案中归为传统神祇的数量相当多,其中相当部分应该是后人伪托的古神,实际的立祠历史并没有那么久远。瑞安县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神祇是东门庙和罗阳王庙两种,在宋元时期均不受重视。传说东门庙奉祀的蔡敬则是东汉末年瑞安的民间武装首领,孙吴政权平定东南之后蔡敬则解甲归田,此后又有屠虎除害一类事迹。[9]弘治府志记载了蔡敬则死后成神的过程,但《万历温州府志》(以下简称“万历府志”)及《乾隆瑞安县志》(以下简称“乾隆县志”)删减了这部分内容,将蔡敬则还原为历史人物,东门庙也因此演变为功德祠庙。[10]乾隆县志详细记载东门庙本身的演变历史,南朝梁时庙已毁,唐宋时期东门庙殿宇被奉祀五显神的灵顺行祠占据一半,明代东门庙时复时毁,直到嘉靖以后才重新为地方势力所重视,[11]显然东门庙在唐宋时期经历了一个相当黯淡的阶段。罗阳王庙也是相当古老的祠庙,弘治府志引用《三国志》将其与东吴的罗阳巫神王表联系起来,[12]并记载了朱熹对王表这类巫神的理解。.秒!漳+结.暁!税¨罔? _更?欣,蕞¨全-[13]这些记载可能只是编纂者依据文献考订的结果,弘治府志没有记载相关的民间传说或者灵应事迹,该祠庙在宋元时期可能久已荒废,出现在明代方志中应该只是文献传抄的结果。
在韩森的湖州个案中,自然神已经非常罕见。但瑞安县祠庙中有一系列潭庙非常突出,包括三姑潭祠、漱玉潭庙、玉函潭庙、龙迸潭庙、龙畊潭显济庙、华岩潭惠济庙、七星潭庙7种。[14]这些潭庙一般只记载庙名与地址,只有三姑潭祠因与唐代温州刺史路应产生关联而在宋代闻奏于朝廷,形成了路应三女溺亡和参契佛教两种传说,但这些传说可能是后人附会的结果。[15]这一类潭庙可能遍布瑞安偏僻山村各地,是山区小农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自然神信仰。
瑞安县的黄太尉行祠、白马行祠、郭太守行祠、孚泽庙4种祠庙的相关传说或背景均与中唐、五代以来由福建向浙南的移民潮有关。[16]其中黄太尉行祠神主黄乾,传说是王审知主政福建时的福建刺史,去世后为当地民众奉祀,后来其子率家族迁徙瑞安,又在瑞安创立行祠。[17]又传说五代时闽国国主王审知好骑白马,后来子孙为纪念王审知而立白马祠,白马行祠应该也是族人迁徙到瑞安后的产物。[18]郭太守行祠传说是躲避黄巢战乱的福建移民所建的祠庙。[19]孚泽庙传说是中唐时福建曹氏家族迁徙至瑞安后所建的宗祠,又混杂着道教、巫神的因素。[20]以上这些祠庙的相关传说可能都有伪托的成分,但容易确定属于宋元或更早时期的福建移民“亦神亦祖”的家族性祠庙。[21]
宋元时期瑞安县的英雄神祇主要分为两个系列。一是宣和年间(1119~1125)方腊之乱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包括王朝的瑞安知县王公济,他当时积极组织御寇,去世后瑞安民众为之立祠,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知县刘龟从重修祠庙。[22]李将军庙[23]与贾太尉庙[24]则奉祀方腊之乱中因御寇遇难或有功的当地平民,也很有可能是宋元时期普通的民间祠庙在明代为避免毁淫祠的命运而伪托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