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等概念在中国学界引起关注和讨论,有更多学者对数字化研究工具和资源感兴趣,这为CBDB的推广带来了重要契机。¨狐?恋+蚊¢学¢ ,吾?错′内`容~[25]项目组也积极跟用户建立联系,持续沟通,孵化研究成果。项目组在台湾的合作者(包括新竹清华大学的祝平次教授、金门大学的李宗翰教授等)为CBDB制作了视频教程,包括14部短片,利用直观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普及数据库单机版的用法。[26]至于宣传推广的成果,根据项目网站主页的访问量来看,2016年年初以来来自中国大陆的访客不断增加。[27]这虽然不能直接说明用户数量和他们使用数据库的情况,但反映中国学界对CBDB的关注度正在提升。学界虽然对坊间更流行的古籍全文类数据库更加熟悉,但经过项目组的推广和用户在使用数据库过程中的摸索,我们相信会有更多学者熟悉CBDB这种数据库的特点和用法,并在自身的研究中利用该数据库。随着各种电子学术资源变得盛行,有意识地善用数据库越来越重要,对研究生的培育也理应加入关于这些工具的课程内容,让年轻学子对它们的特点和优劣有系统的了解和反思。
很多大型研究项目(尤其是数据库项目)都建立在不同研究团队合作的基础上。CBDB项目的三方合作自开展以来已经超过十一年,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转型和扩张,并实现了多学科、多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对话。+小,税^宅_ /蕞!薪+彰/节!耕*薪′哙·数据库除了得到中外历史学者的参与,亦借助了文学、计算机、互联网、统计学等领域专家的成果。未来要推动更有效、更具规模的合作的话,必须考虑为文史数据库建立一些共通的数据标准,营造数字资源的共享环境。像CBDB这样的数据库和数字化分析手段的结合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码库思”文本标记平台、历史地理信息工具和社会网络分析工具等。应该寻求共享和古代历史研究相关的数据和资源,寻找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进而建立所谓的“网络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使得和中国古代史研究有关的电子资源在不同平台之间得以互通,便于学者利用。[28]作为一个长期进行、服务学界的研究项目,CBDB未来的发展和提升也必然需要仰赖学界同行们的支持、指导和批评。
* * *
[1] 本文的写作是唐研究基金会资助“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的项目成果之一。写作过程中曾得到陈静、耿元骊、刘昭麟、王宏甦、魏超等前辈和同事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谨致谢忱。
[2] 项目网站网址为:http://projects.iq.harvard.edu/chinesecbdb。.墈′书~君? *首,发,过去项目组的北京大学成员也曾撰文介绍CBDB,见方诚峰《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CBDB)》,《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二期,中华书局,2010,第285~298页。
[3] 关于人文数据的更多讨论,参见Christof Schöch,“Big?Smart?Clean?Messy?Data in the Humanities,” Journal of the Digital Humanities,Vol.2,No.3.(2013),pp.2-13。
[4] 该数据库的网址为:http://tkb.zinbun.kyoto-u.ac.jp/pers-db/。
[5]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 谭凯教授为这些数据另外建立了一个开放的数据集,下载网址为:http://history.berkeley.edu/people/nicolas-tackett。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他写出了Nicholas Tackett,The Destruction of the Medieval Chinese Aristocracy.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4。中译本见《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胡耀飞、谢宇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