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零点看书 > 日本文化史 > 第40章完结

第40章完结

就这样,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确立上下尊卑关系而结构化,试图用位低者对位高者的绝对服从,来永久维护武士掠夺农民这一基本关系,这是封建社会的机制。!7!6\k+s′./n¨e?t\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士内部的主从关系,建立在主君恩赏与家臣效力这一交换关系上,这一点没有变化,但是大名以外的武士中的大部分,居住在“城下町[51]”,变成了领取“知行米[52]”的消费者,因此,家臣一方失去了对抗主君的实力,与武士植根于农村的时代相比,即便在主从之间,主君的统治力量也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就像我下面将要谈到的那样,商人的财富积累与武家财政的匮乏,使得武士与平民之间身份等级上的尊卑也得到了实质性的缓和,当然也让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超越权力向和睦的关系发展,并不总是如前述的那样,上下尊卑的关系控制了这个时代的所有生活。尽管如此,既然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造就了这种社会秩序,那么从大局而言,无疑人的行为不得不被限定在这一框架内。/x/i¢a?o~s+h\u~o~g+u,a\i`.`c′o′m!作为将这种社会关系合法化的意识形态,在这个时代的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的就是儒教,尤其是朱子学的道德。

劳动大众好不容易建立起了乡村组织,向着提升社会地位迈进了一步,却再一次被禁锢在新的统治阶级强权下。虽然平民中依然保持了传统的神佛信仰,但在依靠自己实力爬上统治阶级地位的战国大名以及地位在他们之上的诸如三英雄等武将们的眼中,既不存在神佛之类的既成权威,也无意尊崇儒学等纸上的道德。德川家康之所以邀朱子学家藤原惺窝讲学,起用其门人林罗山,将禅僧崇传、天台僧天海聘为顾问,也只是依靠武力的胜利者按照室町时代以来的统治者的习惯,利用与五山相关的文化人而已,并不代表他信奉儒教和禅宗的思想。

但是,随着封建秩序的巩固,以及社会对学术理论的需求日渐高涨,人们开始意识到儒学,尤其是其中的朱子学作为支撑封建社会伦理的理论有效性。~咸·鱼^墈*书?蛧~ ·嶵_欣^漳^踕,埂`新?快,特别是从五代将军纲吉时起,幕府改变了过去武人独裁政治的风气,采取文治主义政策,开始积极奖励儒学,委任罗山之孙信笃为大学寮长官,让他将私塾移至汤岛培养学生。不过,这件事也只是意味着林家受到了特别保护。朱子学变成官方承认的学问,昌平坂学问所成为幕府的官学,还是在过了很久的1790年(宽政二年)即松平定信实施了“宽政异学禁令”(这也并不是禁止朱子学以外的学术研究)之后了。无论怎样说,必须承认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儒学获得了封建社会正统哲学的地位。

将自然界中天地阴阳的二元对立视为支撑人类社会上下等级秩序的形而上学原理的朱子学理论,对于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而言是多么合乎胃口的思想,这也可以从林罗山攻击天主教的一个事例中窥见一斑。他说天主教鼓吹地圆说,但如果地球是球形的话,天地间的上下关系便不能成立。朱子学的社会哲学中,存在着能满足封建统治者政治需求的内容,它主张只要两个人在一起,两者之间必须有尊卑之分,如果没有的话便会扭打成一团,秩序不存。只有遵从君臣、父子、夫妇等所有的上下尊卑关系,下服从上,天下才能太平。

在朱子学领域中,除了林家的学术权威,还有木下顺庵一派、山崎闇斋学派等,他们的思想并不相同,但这些学派在学术理论上的分歧具有多少现实意义,十分令人怀疑。与此相比,更需要了解的是,同为道学先生的他们超越分歧提出的日本伦理规范究竟是什么,我认为这对于理解封建社会的儒教哲学所发挥的历史性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系统鼓吹这类日常道德的文献中,最为典型的是贝原益轩的《大和俗训》以及其他通俗训诫读物。在这些书中,除了鼓吹谤君即为不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孝顺父母、弟侍兄长乃是人类道德之本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关女性的道德训诫。

这些书中反复强调,妇女有七出之罪,只要符合其中任意一条,被丈夫休掉也无话可说。除无子、生病这两条实属无奈而无法归咎于本人之外,其他如嫉妒、口多言等五条,必须谨小慎微地严加警戒,避免被丈夫逐出家门才是妇人之道。嫁入夫家后,须将公婆看得比亲生父母更重要,遵从他们的指令,即使公婆不爱自己,呵斥、厌恶自己,也不得怨恨。妇女没有主君,须将丈夫视为主君加以侍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