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在苏区财政十分困难和战争环境下,通过各级苏维埃政府的不懈奋斗,也都有所发展。/衫-巴\看^书/蛧_ ~已·发\布!醉·鑫?璋,踕\
1934年5月11日,红三军刚刚踏进黔东,就印发《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和纪律》,提出“保护学校、教员、学生及一切文化机关与祠堂庙宇”。6月25日,由军委会颁布的《雇农工会的斗争纲领及其组织方法》中规定:“出报纸、组织俱乐部、工人学校是工会的经常生活”。6月26日发布的《沿河县第五区区革命委员会斗争纲领草案》指出:“工人农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信教、信神之自由”;7月8日,湘鄂川黔边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处编印的《乡苏维埃》中要求:“乡苏维埃要坚决发展革命的文化工作。(1)要创办乡村革命俱乐部。(2)要创办苏维埃小学。”9月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发布的《通告·黔字第一号》要求各级苏维埃“建立一种能够公开的组织或团体以团结群众,例如,俱乐部,学校,甚至是各种行会等等。……在群众中去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和发动革命的斗争。……同时,我们必须提高群众的觉悟程度。只要是有群众团集的地方,即令他是守旧的人如神会神坛……,我们党必须参加进去,在群众中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组织的工作,发动他们的革命斗争。”等等。
党和苏维埃政府的这些指示、要求表明,文化教育事业是苏维埃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事业。特别是通过总结湘鄂边失败的深刻教训,在黔东第一次提出革命文化工作的任务,指出“文化教育工作必须开始,这对于苏维埃的政治影响和训练工农群众的干部有莫大的意义。”由此可见,革命文化和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黔东革命斗争中的一条重要战线。
党和苏维埃政府关于发展文化教育的指示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具体地说,抓了以下七项工作:第一,红三军从军直属机关中抽出一百多名干部,各师警卫部队中抽出部分指战员组成工作队深入各县进行宣传;其次,组成以樊哲祥等为队长的宣传队分赴各地,在醒目处书写大量的标语、口号。标语、口号中,除常见的外,还有一些用汉字巧妙组合成的画,如“蒋介石是帝国主义的走狗”一幅,竟是一幅癞皮狗形象的壁画;第三,在南腰界等地创办了红军小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黔东实际编印了《苏维埃小书》等教材,广招贫苦农民子弟人学;第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黔东各地有每逢喜庆事都要跳花灯,吹唢呐或对歌的风俗,苏维埃政府因势利导,组织进行民间娱乐。例如,在攻打玛瑙洞胜利的当晚,红军同麻阳老寨百姓举行了庆祝活动,吹唢呐,跳花灯和唱山歌,一直到深夜。群众文娱活动不断得到发展,红军和当地百姓共同创作了不少山歌,非常流行的有《瓦解敌军歌》、《红军歌》、《十杯酒》、《红旗飘扬》、《一把扇子》、《贺龙红军来黔东》、《红军恩情比海深》、《发展苏维埃》、《练兵歌》、《沿河有条乌江河》等数十首;第五,开办了训练当地工农干部的训练班,还在红三军中建立了干部训练大队,培养了大批为党的路线坚决斗争的政治、军事干部。1934年9月15日《湘鄂西中央分局(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军委会办了政治训练班,学生百五十人,尽是苏区本地的,已训练了一个多月,可派出四十人工作。”对红军指挥员的培训,“第一期的干部大队业已毕业(三个月),第二期正在开始,同时军政治部有短期流动训练班与地方工作部、地方工作人员训练班”,“现在军政治部有地方工作部,有地方工作训练班,各师有宣传队,连有流动宣传队”;第六,完成了湘鄂西中央分局下达的“建立党报、组织党报编辑部”的任务,创办了《红星报》。《红星报》是在小册子“战士的话”的基础上创办的,单张,虽然出版时间未作严格规定,但每周都要出二至三期,每期油印100至200份,内容十分丰富,编排灵活,除刊载苏区建设情况外,还有连环画连载,寓政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深得苏区军民喜爱。第七,编印了诸如《农民协会的纲领及章程草案》、《工农自卫队的任务及章程》、《雇农工会的斗争纲领及其组织方法》、《农村工人保护条例》等等上百份文件和法律法规。这些文化、教育上的举措,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起到发动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推动苏维埃运动迅速发展的特殊作用。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开创与发展
党和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