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零点看书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 第2章 红三军撤出洪湖根据地

第2章 红三军撤出洪湖根据地

艰难的境地,被迫在湘鄂川黔边界展开游击斗争。

这一系列的挫折,究其主要原因,是李立三、王明两次“左”倾路线的干扰和影响。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了中央。同年2月,党中央派夏曦同志到湘鄂西工作,成立了以他为首的湘鄂西中央分局,统一领导湘鄂西的党、政、军事务。夏曦在“立三路线”的冒险主义进攻战略彻底失败、敌军大举围攻洪湖中心区域之际,又执行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战术。这种错误的战略决策,使得红军在面对敌人的进攻时处处被动挨打。最后,洪湖根据地就这样葬送在这种保守的战略手里。夏曦同志命令红三军仓促突围,部队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转战,行程七千余里,于1933年初艰难地到达湘鄂边。此时,红三军已从二万五千人锐减到一万余人,部队元气大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更为严重的是,夏曦同志为了进一步推行其机会主义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他取消了红三军各师师部,把全军编成五个团,由军委分会(主席夏曦)直接指挥,这实际上取消了红三军军部,也排斥了军长贺龙同志对部队的领导。贺龙同志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他的领导对于红三军至关重要,而夏曦的这一做法,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指挥和战斗力。此外,夏曦同志所推行的王明路线对湘鄂西苏区造成的最大破坏,是在1932年春夏、1932年底、1933年春、1933年春夏,连续进行了四次肃反扩大化。在肃反过程中,一大批优秀的党、政、军干部被错杀,这些干部都是革命的中坚力量,他们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牺牲,严重地削弱了红军自己的力量,使得红三军在面对敌人的进攻时更加艰难。最终,这一系列错误导致了湘鄂西根据地的全部丧失,红军不得不辗转作战,寻找新的根据地,以保存革命的火种。

红三军进入黔东的印江

红三军在湘鄂川黔边界的活动,引起了各地官吏豪绅的极大恐慌。他们如同惊弓之鸟,纷纷向上呼吁,请求国民党政府采取措施。四川、贵州、湖南等省军阀刘湘、王家烈、何健、徐源泉等,也迭电国民党中央告急。蒋介石得知情况后,于1934年1月由南昌行营电令四川“善后督办”刘湘主持“会剿”。一时间,敌人的包围圈逐渐缩小,险恶的斗争形势日益压缩了红三军的活动范围。在这危急时刻,为了保存革命实力,红三军不得不离开湘鄂川黔边,再度进行军事转移,进入川黔边境活动。

连年的南北转战,让红三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部队减员严重,武器装备匮乏,战士们疲惫不堪。但在这艰难的处境中,广大指战员逐步认识到,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巩固的根据地,才能为革命提供坚实的依托。1934年5月9日,红三军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战斗——智夺彭水。在这次战斗中,红三军的将士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一举歼灭敌人一营,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这一战,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让战士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当时,红三军准备就地建立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根据地。然而,彭水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背山面水,易攻难守”,如果在此建立根据地,一旦敌人进攻,红三军很容易陷入绝境。1934年5月,经过慎重考虑,红三军决定乘胜西渡乌江,向黔东进军。1934年6月1日,红三军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军事指挥,成功攻占黔东重镇沿河县城。占领沿河后,部队本应暂时休整,恢复体力。但沿河县城分距乌江两岸,背靠大山,形势与彭水相似,不利于扼守。而且,黔军李成章旅,付恒忠部,川军达凤岗旅,湘军周燮卿旅正向沿河进逼。在这紧急关头,红三军当机立断,决定抢在川湘之敌尚未形成包围圈之前甩开敌人。1934年6月9日,红三军从南腰界出发,出敌不意向南直下,经酉阳的龙池、唐家溪,松桃的猫山、麻阳,印江的鸡母溪进抵刀坝。印江县伪县长张廷泽得知红军进入县境,吓得魂飞魄散,便弃城仓惶逃至思南。刀坝是印江、沿河、松桃、酉阳、秀山五县交界的小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北进可到酉阳的南腰界,西经凉风岭可到沿河的小井,东经来安营可达松桃的火烧桥,南下经木黄即可进入印江梵净山。红三军来到刀坝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应群众的要求,红军处决了刀坝伪区长李天治,为民除害,大快人心。还派兵到来安营捉拿伪区长陈文澜,虽未成功,但也让当地的反动势力闻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