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梗这几个月过的日子,别提多滋润了。~e/z\k!a/n.s`.!c?o?m+生活水平跟坐火箭似的,一下子飙了上来。
原本在班上,他是出了名的“困难户”,连个鸡蛋都稀罕吃上一回。可现在,不但每周都能吃上两三顿白面馒头,还时不时来上一顿热乎的大米饭——最关键的是,竟然能每周吃上肉!有时候赶上运气好,一周能吃上两次!
这在1950年代末的北京四合院,对一个孩子来说,那可是天大的事儿。一个班里四五十个孩子,真正能每周吃上肉的,掰着指头也就那么三四个,还是那些家里做领导、做买卖的。就这,还有一两个可能是吹牛皮,真真假假谁知道。
可贾梗不是。他那是真吃上了。
最早的一次,是秦怀茹从厨房里端出一大碗五花肉,一边笑一边说:“快尝尝,今儿这肉,是四大爷何雨柱给的。”
那可不是一小块,是足足两斤重的五花肉,油汪汪的,肥瘦相间,煮出来喷香喷香的。
秦怀茹这回也没抠门,没像往常似的切成几小块炒青菜,那天是真下本,整块肉全都红烧了,一锅炖透,香得邻居家的小孩都围着窗台直咽口水。@\¤看#-/书;?君[? £>无??错:?内-?容£
一家四口围着饭桌,吃得满嘴流油。贾梗吃得最欢,夹起肉就往嘴里塞,一口肉,一口米饭,没个停当。等到肚子撑得圆滚滚,他才打着饱嗝歇下来。
倒是贾张氏一边吃一边埋怨:“这日子可过不下去了,一大块肉就这么一顿吃光,太糟践了。”可说归说,筷子却没停过。
秦怀茹轻描淡写地说:“慢点吃,不着急,以后每周都有肉,不怕。”
贾梗听得眉飞色舞,还以为自家中了什么大彩。可他哪知道,这“每周都有肉”,背后可不是天上掉馅饼。
这可是贾东旭死后,全家人吃的最好的一顿儿。
后来果真如秦怀茹所说,一周一顿猪肉。
后来天气凉了,肉也不容易坏,腌上点酱油葱姜挂在窗台阴处,等第二天再切点土豆、萝卜接着炖,味儿反倒更浓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秦怀茹的肚子也一点点显怀了起来。街坊邻居看着她这几个月红光满面、穿戴也利索了,私下里都嘀咕:“这老贾家咋回事?都说是寡妇苦,可秦怀茹这日子,眼看着过得比谁都滋润。,2¢c+y+x*s′w¨.′c?o`m~”
有眼尖的街坊看见过几次何雨柱提着一包东西进了贾家的院门,也没多说。毕竟这年代谁家都穷,谁还能看着馋得不动心?再说了,有人背后议论,那是街坊的嘴巴闲不住,可也没人敢当面问。
最让贾梗激动的一次,是秦怀茹从何雨柱那拿回一块牛肉。
牛肉啊!
这可不是啥街口菜市就能买着的东西。那时候牛还是国家的生产资料,是牲口,平常人家连摸都摸不着,别说吃了。就算真有头老牛快死了,也得街道出证明、批条、分肉,哪轮得上他们家一个寡妇孤儿?
可偏偏,贾梗吃上了。
秦怀茹把那块牛肉用盐和八角腌了一晚,又加了点酱油、花椒,慢火炖上几个小时,等香气飘满院子,切出来一盘卤牛肉,薄薄一片,放嘴里嚼着那叫一个香。贾梗吃完,直咂嘴,眼神都亮了。
第二天一进学校,他就跟班里那帮小孩吹起来了。
“昨天我吃牛肉啦!不是猪肉,是牛的,香着呢,一点肥都没有,全是瘦的!”
这话一出,教室里顿时一阵惊讶。
“吹牛吧你!”有个叫王虎的男生撇嘴,“你家吃牛肉?牛你都摸过没?别说肉了。”
贾梗哼了一声,不服气地说:“你不信拉倒,下回我给你们带两片尝尝!”
没几天,秦怀茹果然又从何雨柱那拿来一小块牛肉。贾梗特意留了两片,用油纸包好,藏进书包。
第二天一早,他就跟变戏法似的从包里掏出那两片牛肉,在同学面前一抖:“瞧好了,这就是牛肉,真牛肉!”
一群小孩顿时围上来,看着那两片肉像看宝贝似的。贾梗拿了一片自己吃掉,另一片用小刀分成十几小块,分给几个关系不错的同学。
这些孩子一个个把小肉块含在嘴里,慢慢嚼着,生怕嚼碎了就少了味儿。
“哎哟,还真香!”有个同学感叹,“比咱家过年那点鸡肉还香。”
这事闹得有点大,最后还是传到了班主任冉秋叶的耳朵里。
她心里犯起嘀咕来——这不是那贾梗么?前阵子家访去过,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学费都交不起,怎么这阵子牛肉猪肉都上桌了?
冉秋叶把贾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