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女娲宫那一场意义非凡的听道之旅落下帷幕,悠悠时光,竟已悄然流逝千年。·兰_兰·蚊!穴! ?无·错¨内-容-这千年岁月,于凡人而言,是数十代的生死轮回、王朝更迭;于世间灵秀山川而言,是岁岁荣枯、沧海桑田的漫长变迁。可对于三清——那道法高深、根脚超凡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以及西方的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来说,却似白驹过隙,又仿若煎熬漫长。
自女娲宫中亲闻大道妙音,那玄之又玄、蕴含天地至理的法音仿若一道灵光,直直透入他们心间,将成圣的机缘若隐若现地展露一角。从那刻起,成圣之念,恰似春日原野上的野草,疯狂滋长,在他们心间盘绕扎根。
元始天尊独坐于昆仑山玉虚宫的静室之中,周身仙气氤氲,可他剑眉微皱,眸光深邃,反复推演着在女娲宫所得的那丝丝缕缕道法精要,试图从所听之道中,寻出那能一步登天、超凡入圣的不二法门,玉虚宫内的灵鹤仙童们皆屏息静气,生怕惊扰了师尊的沉思。
灵宝天尊身处上清境,法宝琳琅罗列四周,他手持玉如意,轻轻敲击着案几,每一下都似叩问天地,口中喃喃自语,将所听道法与自身对乾坤造化的理解相融,斟酌着怎样以无上妙法凝练自身圣位,周身宝光随着思绪起伏,明暗闪烁。
道德天尊稳坐兜率宫,丹炉烟火袅袅,童子们安静侍立。他看似平和淡然,可眼眸深处藏着对成圣之路的深邃洞察,以无为之道咀嚼女娲宫所悟,思忖着顺应自然又超脱自然、成就圣身的玄机,那炉中丹药,恰似他对成圣火候的把控,正于无声处孕育变数。
而在遥远西方,接引道人立身八宝功德池畔,面庞满是庄严,又透着几分急切,池中的金莲微微颤动,似在与他一同感应成圣契机,他双手合十,念诵佛号,借西方教独特的慈悲宏愿之力,在那听道所得的根基上,苦寻立地成圣、弘扬大法的前路。
准提道人则行于灵山各处,手中七宝妙树闪烁华光,他以灵觉遍探天地万象,将女娲宫听闻与西方灵韵结合,时而皱眉凝思,时而面露恍然,一心要在这复杂莫测的天地规则与佛道机缘里,梳理出专属自身、直达圣境的经纬脉络,每一步落下,都似在书写一部成圣的传奇开篇。
这一日,太清老子静坐在兜率宫中,丹炉烟火袅袅,童子们轻手轻脚往来添柴、捣药,可老子的心却静不下来。往昔岁月,他于道法研修上顺遂自如,凭无上智慧悟透诸多天地至理,可这成圣之机缘,仿若一团迷雾,任他如何以玄通妙思去拆解、推演,依旧不得要领。
苦思多日,终是按捺不住,老子决意前往女娲娘娘的居所拜访。身形一动,出了兜率宫,脚下祥云自生,须臾间便至女娲宫前。那女娲宫宛如仙阙,粉壁朱檐隐在云霞深处,四周灵花仙草馥郁生香,彩蝶翩跹飞舞,恰似梦幻仙境,却也难平老子心中求道的急切。
通传之后,女娲娘娘亲迎出来,她身姿婀娜、面容温婉,周身散发着母性的慈爱与神圣气息。步入宫中,分宾主落座,老子也不寒暄,直言来意,声若洪钟问道:“娘娘,吾困于成圣之境久矣,特来向您请教,望能指点迷津。”
女娲娘娘微微颔首,轻抬玉手理了理云鬓,神色间透着回忆往昔的感慨,缓声道:“道兄啊,实不相瞒,这成圣之路,我亦走得艰辛坎坷。想当初,我虽有补天之功、造人之德,可于圣位仍遥不可及。幸得盘锐道友相助,方才有了转机。”
老子目光炯炯,倾身细听,不放过一字一句。女娲娘娘续道:“彼时,我满心迷茫,不知该如何凝练那混沌中一丝圣机。盘锐道友游历到来,在那洪荒岁月,混沌初开的余韵尚在天地间缭绕,我,女娲,于悠悠时光中懵懂探寻自身之道。彼时,盘锐道友宛如一道祥瑞之光,来到东海处。
盘锐道友有着洞察世间一切造化根由。他细细打量着我,目光仿若能穿透表象,直抵灵魂深处,才说到:“女娲道友,你之根脚,自带造化灵蕴,所行之路,当是开辟鸿蒙、创造万象之径。”言罢,袖袍一挥,一抹奇异光芒闪过,一盒混沌息壤现于眼前。
那混沌息壤静静躺在盒中,看似寻常,却隐隐透着混沌初开时那股子质朴且磅礴的生机,似沉睡的灵物,亟待唤醒。盘锐道友神色郑重,递与我时叮嘱道:“此乃混沌孕育的造化神泥,内蕴无尽生命精元,你以无上灵力孕养、捏塑,可赋予其灵智,开启生灵新篇。”
我接过混沌息壤后,心怀敬畏与期待,寻一静谧灵秀之地,闭目凝神,调动周身灵力注入泥中。指尖轻捻,泥偶渐成,初时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