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繁体版 简体版
零点看书 > 82赶山打猎娶村花!从猎熊开始 > 第十三章 抬棒槌

第十三章 抬棒槌

,我能跟去吗?”

李老爷子点点头道:“正常你不用去,那想去就去吧,这行有个规矩,就是有人想去不能拦着。”顿了顿,又说:“还有别的规矩,一会路上我跟你们说。”

李明馨简单收拾了下。便锁上门,将钥匙放在了门口旁边的一块砖头底下,防止李卫国回来进不来。

红色小包袱交给冯国隆拿着,被他装到布兜子里。三人便朝山里走去。

路上李老爷子就给他俩讲一些放山的规矩。

山区的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采挖山参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抬参规矩。

包括专用语言、行为规范、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

放山时发现人参并喊山之后,首先要立即用棒槌锁锁住棒槌。棒槌锁的红线绳缠在人参的芦头上,用秸杆搭成房架子,意为给人参换个新家。放山人称挖参为“抬棒槌”。“喊山”与“接山”后,把头就会大步流星走过去,拿出快当绳把人参拴起来。

凡放山人中,必须有三个主要人物:一是把头,俗称头棍;一是押队的,俗称边棍;一是端锅的。把头是一把手,边棍是二把手,端锅的是“后勤部长”。

老规矩定:上山拉帮组织必须是奇数,而下山和参就是偶数。 参把头由一位年纪大而富有经验的老挖参人担任。

他是组织者,也是挖参的技术指导。把头必须心地公正,为大家所拥护。

他熟悉山区地理环境,哪块山场好,出过什么大货,什么地方适合压“抢子”,把头心中都有数。一帮放山人是一个行动系统,一切必须听从把头指挥,无论去得什么地点和怎么进行工作,或者遇到危险时的对付方法,都由他来决定。他遇事也和大家商量。

把头和大家共同劳动,挖到人参后又平均分配,对同行的人只有好处,并无剥削,和其他行业的把头不同。

所以,把头也是对放山人的一种普通称呼。把头在串联人一起去放山时,不能挑人,不论男女老少,放过山或是没放过山的,只要他主动提出要求同去,就得允许他去,不得拒绝。

拉起帮伙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准备放山专用的器具物品。

放山的器具物品包括:索宝棍,也叫索拔棍、索罗棍。五尺二寸长的木棍,不去树皮,为的是雨天不滑,粗端用红绳栓两个青铜钱。红色“辟邪”、醒目。铜钱禁用“道光”、“光绪”等带“光”字的。它用来“镇宝”。

听响声便于彼此联系。索宝棍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拔草寻参,兼用作拐杖和防身。索宝棍是放山的主要工具,放山人对索宝棍很珍视,认为其具有灵气。

快当签子,取鹿角顺首的一段,削磨熏制成六寸长的签子,用来挖参。这是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才固定下来的专用工具。鹿角坚硬光滑,不吸水不霉变,不易划伤人参。

棒槌锁,一根三尺长红线绳,两端各拴住一枚铜钱。

快当斧子、快当锯、快当剪子、快当铲子。

用桦树皮和柳条编成的背筐,皮或布制的背兜。狍子皮,人睡在上面隔潮、保暖。携带轻便的吊锅、碗、瓢等简单的炊具餐具。火石、火绒。

放山人的主食是小米,耐潮,营养高,好做易熟。

又补充了了一些细节的东西。冯国隆有不懂的地方也仔细的问。

边走边聊,三人走了大半个小时,下了红松岭,来到了埋狗的那棵大松树下。

冯国隆一指下方。对着李老爷子说道:“李爷,就在那。”

李老爷子用手里的拐棍,将旁边的杂草扒拉到一旁,低头观察。

没几秒钟,李老爷子就神情激动的点头:“没错,是西品叶!”

虽然经手和看过的大货不少,但是自己亲手抬出来的人参,最好也就是一棵灯台子。那是别人掏过的老庵子,剩下的小捻子长成后,才带他过去抬的。

李爷子虽然激动,但并没着急。而是指挥二人道:“继续找。看看附近还有没有。我先把草剪了。等会开始挖了,你俩再过来。”

说着,就小心翼翼的开始剪除人参附近的杂草。

冯国隆和李明馨儿人也一上一下开始搜寻。

找了能有半个小时左右,二人回到了老爷子前边,老爷子身前己经清理出一大片地方了。

二人回来后相互对视一眼,都摇了摇头。李老爷子点了点头,解释道:“这才正常,这块地方没有水源,本就不适合人参生长,再加上离村子又近,要是多的话早就被人抬走了。能轮到你?能有一苗西品叶就不错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