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古今的靖难之役,以一方藩王之力逆袭夺取皇位,到登基后派遣郑和率领庞大舰队七下西洋,扬大明国威于海外,使万国来朝,让世界见识到东方巨龙的强盛与威严。还有那迁都北平的壮举,稳固了北方边防,奠定了明清两代的政治格局。编修《永乐大典》,汇聚天下知识,成为文化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
如今,能亲眼目睹这位传奇人物,并且与他处在同一时空,朱雄英激动得心跳加速。他明白,眼前的一切都不再是史书上冰冷的文字记载,而是鲜活生动、触手可及的历史画卷。
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眼神中透着一丝满意。他看着朱棣与朱雄英之间的情谊,心中暗自思忖,这皇家的血脉终究还是有着割舍不断的情谊。他深知朱棣的能力与野心,但只要这份对家族的忠诚和对晚辈的关爱尚在,或许大明的江山便可在朱家子孙的传承中平稳延续。
“老四,你能如此珍视与雄英的叔侄情分,咱甚感欣慰。”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里少了几分严厉,多了些许平和,“咱所盼者,是我朱家一门和睦,共守这大明江山。雄英乃咱之嫡长孙,以后也是大明未来的皇帝,你要辅佐他,守护好大明的边疆。”
朱棣依旧跪地,恭敬地回应:“父皇放心,儿臣定当遵循教诲,以家族和大明社稷为重,绝无半分违逆。”
朱雄英亦上前一步,向朱元璋行礼道:“爷爷,孙儿定当努力。”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扫过在场众人,“今日之事,权且当作一次警示与告诫。往后莫要再生出些无端的心思,懂吗?”说罢,他挥了挥手,示意众人退下。
朱棣一家如蒙大赦,缓缓起身,脚步虚浮地向后退去。朱棣走在最前面,他的脊背微微弯曲,往日的英挺身姿仿佛被这一场惊心动魄的会面压弯了几分。每一步都迈得极为谨慎,像是生怕惊扰了这看似平静的大殿氛围,又似在这皇宫的威严之下艰难地找寻着平衡。
徐王妃紧紧跟在朱棣身旁,她的手微微颤抖着,紧紧拽着衣角,以掩饰内心的惶恐不安。她不敢抬头直视前方,只能用余光悄悄打量着周围,眼神中满是敬畏与紧张。
朱高炽迈着沉重的步伐,他的额头布满了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缓缓滑落,却不敢抬手擦拭。他深知今日之事犹如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虽暂时落下,却随时可能再次斩落,将全家拖入万劫不复之地。
朱高煦则低着头,眼神中仍残留着些许惊恐,他的嘴唇微微颤抖,似乎还在回味着刚刚那令人胆寒的质问与警告。平日里的那股子莽撞与骄纵早已消失不见,只剩下无尽的后怕与对未来的迷茫。
朱高燧年纪尚小,小脸煞白,紧紧拽着母亲的衣袖,仿佛那是他在这惊涛骇浪中的唯一依靠。
一家人就这样颤颤巍巍地退出大殿,直至那厚重的殿门在身后缓缓关上,他们才稍稍松了口气。
朱元璋目光转向朱雄英,眼神中带着审视与期待,缓缓问道:“大孙,你认为你四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朱雄英微微顿了顿说道:“四叔是一个有野心,有手段之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一飞冲天。他在北平的经营,无论是军事上的布防,还是对人才的笼络,皆彰显出非凡的智慧与魄力。”
“你能否驾驭朱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朱雄英眼中流露出无与伦比的霸气,朗声道:“爷爷,为什么要驾驭?这天下之大,莫不是我朱家之天下。四叔有经天纬地之才,若能多一位贤能之君共守江山,于大明而言岂不是幸事?在孙臣看来,无需执着于驾驭,只局限于这一方土地之内,走出去。只需以家族大义与共同志向相联结。这万里山河,无论谁为君,皆为朱家血脉传承,肉只要烂在锅里就好,都是爷爷您的后代,自当齐心协力,将大明的辉煌延续至极致,让我朱家威德远播四海,福泽万代。”朱雄英此言一出,殿内气氛瞬间凝重,朱元璋亦微微动容,凝视着朱雄英,似在重新考量这位嫡长孙的器量与格局。
朱元璋幽幽的道:“傻大孙,不怕你四叔后代实力比比你的后代强,打回来,夺了你后代的皇位?”
朱雄英微微一怔,旋即展颜一笑,眼神中透着深邃与睿智,缓声道:“爷爷,儿孙自有儿孙福,若四叔后代强于儿臣一脉,那也是我朱家之幸,大明之幸。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若彼时四叔子孙能以更卓越之能治理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即便皇权更替,亦不过是朱家内部的传承演变。儿臣只望,无论谁主沉浮,皆能遵循祖制,心怀天下,莫让生灵涂炭,莫使外敌有隙可乘。且儿臣亦会教导子孙,以和为贵,以贤德服人,纵遇挑战,亦当坦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