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这是和谐。
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百姓都喜好的事情,很少有不成功的;百姓都厌恶的事情,很少有不失败的。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惧一之废也。”所以,谚语说:‘众志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耗费钱财的事情做了两件,恐怕至少有一件是要失败的。”王曰:“尔老耄矣,何知?”景王说:“你老糊涂了,懂得什么?”二十五年,王崩,钟不和。周景王二十五年,景王驾崩,大钟所奏的音声不和谐。“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有和谐均平的音声,便有繁衍增殖的财物。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4],[4]愆(qiān):罪过,过失,差错。因此表达它的诗句就会符合道德,咏唱它的歌声符合音律,道德和音律都没有差池,就可以用来沟通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所以神灵因此而安宁,百姓因此而顺从。若夫匮财用、罢民力以逞淫心,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而离民怒神,非臣之所闻也。”如果以耗费财物、疲惫民众来放纵个人的淫欲之心,入耳之音既不和谐,所奏之乐也不合法度,不仅无益于教化,而且离散民心、激怒神灵,这就不是臣所能得知的事了。”王不听,卒铸大钟。二十四年,钟成,伶人告和[5]。景王不听劝谏,于是催促匠人铸造大钟。景王二十四年,大钟铸成,乐工报告说乐音和谐。[5]伶人:乐工。王谓伶州鸠曰:“钟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景王告诉伶州鸩说:“钟声不是很和谐啊。”伶州鸠答道:“不见得啊,陛下不明了其中的缘故。”景王说:“是什么缘故呢?”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伶州鸠说:“君王制作乐器,百姓非常高兴,这才是和谐。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现在耗费了财物而民众疲惫,没有不怨恨的,臣不认为这是和谐。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百姓都喜好的事情,很少有不成功的;百姓都厌恶的事情,很少有不失败的。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惧一之废也。”所以,谚语说:‘众志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耗费钱财的事情做了两件,恐怕至少有一件是要失败的。”王曰:“尔老耄矣,何知?”景王说:“你老糊涂了,懂得什么?”二十五年,王崩,钟不和。周景王二十五年,景王驾崩,大钟所奏的音声不和谐。“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有和谐均平的音声,便有繁衍增殖的财物。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4],[4]愆(qiān):罪过,过失,差错。因此表达它的诗句就会符合道德,咏唱它的歌声符合音律,道德和音律都没有差池,就可以用来沟通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所以神灵因此而安宁,百姓因此而顺从。若夫匮财用、罢民力以逞淫心,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而离民怒神,非臣之所闻也。”如果以耗费财物、疲惫民众来放纵个人的淫欲之心,入耳之音既不和谐,所奏之乐也不合法度,不仅无益于教化,而且离散民心、激怒神灵,这就不是臣所能得知的事了。”王不听,卒铸大钟。二十四年,钟成,伶人告和[5]。景王不听劝谏,于是催促匠人铸造大钟。景王二十四年,大钟铸成,乐工报告说乐音和谐。[5]伶人:乐工。王谓伶州鸠曰:“钟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景王告诉伶州鸩说:“钟声不是很和谐啊。”伶州鸠答道:“不见得啊,陛下不明了其中的缘故。”景王说:“是什么缘故呢?”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伶州鸠说:“君王制作乐器,百姓非常高兴,这才是和谐。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现在耗费了财物而民众疲惫,没有不怨恨的,臣不认为这是和谐。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百姓都喜好的事情,很少有不成功的;百姓都厌恶的事情,很少有不失败的。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惧一之废也。”所以,谚语说:‘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