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相亲
一个星期后,地委检查组在全县检查完毕,召开公社以上主要干部大会,照例是下达上级指示,将检查出来的问题汇总,勒令县委纠正完善。
县镇领导特地来和沈红莲商议,对她院子里的出入问题征求意见。
沈红莲表示没任何办法,除非另外给我个地儿重新建。那样的话,造房子的钱可不是小数目,还有我对这院子的投资,谁出?
镇书记苦笑说,三丫头这院子花的代价,比厂房都大,塑料厂需要的投资还没着落呢,这钱镇上可出不起。
沈红莲强硬地表示,反正服装厂和木器厂的利润你们不能拿走,得先还清我的投资。你们要整得我没安身之地,我也不想在这陪你们完了,得去别的地方搞。
县干部赶紧讨好,三丫头,别生气,地委的意见,我们也不好办啊。
沈红莲冷笑,省里的规划,地委凭什么干涉。要赶我走,先把欠款清掉。我也不可能吊死在你们一棵树上。
县干部断然说,不管了,先搁置争议吧,等上面追查下来再说。
说是搁置争议,但沈红莲要被赶出去的消息还传了出去。
沈红莲的院子在厂区东南角,厂区最僻静的地方。
围栏南边原先是一条条东西向小河道,河道南接山坡。
建厂时,为了增高地基,又将河道挖大挖深。不够,又在东边挖了一条小河。
院子就建在两条河道的直角内。
如果只需供行人或自行车通过,只需在东围栏边踩出一条尺把宽的小道,就可以走到院子围栏边。
可因这两年雨水的冲刷,围栏外的土已被冲掉不少,条条沟壑已经延伸到围栏里面。
也就是说,院里人不走厂区,就得在东边小河上造座桥。桥还不能小,沈红莲可是有小车的人。
即便有钱造了桥,河东的良田可是集体的。
要满足地委的要求,除了离开,没第二种解决方法。
分明是要将沈红莲逼走的节奏。
听到消息,李家人愤怒得不行,各种诅咒谩骂。
沈红莲倒是很淡定,她对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这种事早已习惯,让李书文警告家人切不可轻举妄动。
这个组织既不怕硬的,也不怕穷的,只怕穷得没法过的。
沈红莲真正理解几十年后的钱贵为啥争相移民国外了。
此处不留丫,自有留丫处。
自己的户口还在癞包庄,大不了回家做个光荣的农村社员。
哼。说的好像自己会种地似的。
没错,沈大妈可是做过几十年农民的人,对农活了如指掌,怎么可能不会。
过一天算一天吧。
砖瓦厂已出成品,质量比小土窑好得多,很快销往四面八方,盈利正好供给化肥厂的投资。
连镇书记都不得不佩服沈红莲当初的决策。
有五个小屁孩闹腾,日子便过得飞快,这个年关自然在婆家过,连顾鸿远一家都没有回去。
元旦时候,李书诚打电话来,说他和杨峰准备转业回省城,都各生了三个孩子,碍于计划生育已经不能再生。
沈红莲当然表示支持,让他们带着老婆孩子好好过日子去。
他们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沈红莲可不想参与太多。
主要是,现在还用不着他们,等将来玩大发了再说。
也没忘了让他们帮忙收购老物件,顺带买几处房产存放。
哎呀,这财发的,快爆棚了呀。
这一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
首先是让联合国下半旗的辞世,紧接着是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然后是追查遗言运动,上上下下,被审查批斗立案者不计其数。
这段时间,沈红莲几乎足不出院,安静又烦乱地待在厂里,尽心抚养儿女。
安静又烦乱地和家人忙年事。
由于镇上连续上了两个大型厂子,加上沈红莲以前的综合厂,职工数量和规模已接近县城一半,成了全县发展最快的镇子,也是最富裕的镇子。
县里专门颁发了奖状,号召全县学习镇干部敢想敢干一心为人民谋幸福的牛马精神。
镇宣传办决定大年初二召开文艺表彰大会,歌颂组织,表彰先进人物,赞美新时代。
顾鸿远夫妇和二十几个技术工都得了奖状,还有热水瓶毛巾搪瓷茶缸等奖品。
沈红莲作为建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