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窖藏
三月初,顾鸿远夫妇包了一辆大巴带着二十多个技术人员赶到,两个厂正式开建。
两人也带来两个让人悲伤的消息,王书雯的母亲和沈红莲大伯已于去年底相继去世,大伯临终前吩咐家人不要告知沈红莲和四丫。
沈红莲这才惊觉,她和四丫似乎正一步步远离生她养她的土地。
即便她穿书时就不再完全属于沈家,在外面发展,也是不想让那份亲情过分深重,以减轻将来离开时的苦痛,却有意无意忽视了人都会老去,到了一定年纪,生离死别会持续上演。
前世亲历不少亲人离世,对大伯的叮嘱,沈红莲既理解也无奈。这世上有太多的事不能左右,人生真是毫无价值和意义啊。
另一个消息是李书诚和杨峰的父母年后已被召回省城,恢复工作。李书诚和杨峰也正在申请转业,这就预示着大丫和沈红菊也将离开。那样,自己父母身边就剩下二丫了。
最不愿意招婿的二丫结果却如同招了女婿,多么荒唐的人生,到哪说理去。
好在二丫除了花钱大手大脚,其他没啥缺点。只要给她足够的钱,肯定会对父母好,根本不需要操心,从这点上看,喜欢花钱其实算得上是个优点。
再一个消息是上一次倒卖木材,好像有人举报了,不知是哪个级别那个部门的人去新建的塑料厂核查,沈红书照沈红莲的吩咐说是和西县钢铁厂一起采购的,还有一千方没运过来。
木材的事早就让沈红宝统一了说法,又有黄庄那帮人兜着,牵扯了三个县好几家厂,除了家人和黄庄那群,没人了解底细,估计已经用掉大半,想查了猫腻很难,应该不会出事。
只是现在运动氛围升级,相当于黎明前的至暗时期,肯定不能再继续倒卖了。
至于钱财,作为第一桶金已经绰绰有余,再多会很难,也很危险。
做人嘛,野心不能太大,见好就收才是最大的智慧。
现在能做的就是蛰伏以待,安心养胎生子,以应付未来几年更多的不确定性。
这天晚饭后,朱佳彩独自找沈红莲,小心又迟疑地提出请沈红莲帮个忙。
沈红莲将她看得不敢抬头,很不开心地问,你把这里的情况泄露出去了?
朱佳彩慌忙摇头,没有,真没有。是我表哥在那边受到排挤,情况不太好,我担心他会出事。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那群老家伙和三个知青收寄信件都用的是李书文家里的地址。李书文的表叔是大队书记,只要看到信件上有李书文转某某某的字样,就会送到厂里来。
刚到厂里时,沈红莲就吩咐过三个知青,决不能将这里的情况告诉任何人,甚至朱家姐妹的哥哥回家时,沈红莲都郑重叮嘱过好几次。
他们再不懂事,也应该明白其中的利害。
想到这里,沈红莲口气软了下来,是你亲表哥么?
朱佳彩摇头,不是真亲戚。他爸和我爸在同一个食品厂里,比较谈得来,他爸和我妈又是一个姓氏,稀里糊涂就称呼表亲了。
沈大妈当然理解,他爸心机挺深的,和你爸好,不就是想你这个人么。
朱佳彩羞涩地说,我爸知道的。
沈大妈笑笑,你爸妈和你都没有反对,说明这个假表哥还可以。他现在在哪?你是怎么知道他不好的?
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这个时代几乎不允许有秘密,农村的信件大都会被当场公开,哪里都有把信抢过去念给大家听的。
稍有污点的人的信件,更是会受到审查,尤其是知青的,几乎都会有意无意地被公示。
展开朱佳彩递过来的信,饶是沈大妈见多识广,依然不自觉地哑然失笑。
开头都是统一格式,在英明领导下,借着各种运动的东风,从上到下的形势一片大好。
然后列举了公社大队到生产队到生产小组的各种好,怎么怎么互帮互学,怎么怎么友爱。并举例说自己在劳动中不小心摔伤了,各类人士怎么怎么关怀备至,怎么怎么细致入微的照顾。
最后是请朱佳彩放心,虽然饮食起居有一点点不太适应,但那是因为自己体质太弱,缺少锻炼。说自己一定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得到伟大胜利。
沈红莲故意逗朱佳彩,他这不是很好么?
朱佳彩抬起头,沈姐,你应该知道的。
沈红莲大笑,我当然知道。
看到寄信地址,沈红莲差点惊叫出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