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犹豫着在键盘上敲下了一个字。屏幕突然黑了下来,阿辉那光采熠熠的脸熄灯般失去了踪影。整个屏幕上只有一行大字:
"你不是倩儿,无法为你服务!"
"倩儿"是许萍在阿辉网站注册时使用的网名。许萍隔着双面玻璃看到了屏幕上的那行字,吓得张大了嘴,好象见到了鬼。接着,那边的电脑就自动断线了。
"那首诗是什么意思。"两个声音几乎同时在问许萍,一个出现在她身边,是杨真的,一个出现在门口,是苏亚军的。他一阵风似地跑了过来。
"那是……我男朋友……以前的男朋友写给我的诗。我很喜欢它,也告诉了阿辉。"许萍的身体哆嗦着。
"毫无疑问,那个黑客能够侵入阿辉网站,打开许萍的个人数据库。"苏亚军喘着粗气说道。
"没这么简单。"一直专注于监视记录的刘文祥开了口。
"整个对话过程中,没有任何人侵入你的电脑,除了阿辉网站本身!"
回到侦查局以后,已经在计算机前面工作了十几个小时,感觉疲惫的刘文祥到楼下休息室小憩。信息犯罪研究室里另外两个警员牟爱兰、平利群和李晓健一起,又反复检查了刘文祥带回来的操作记录。结果还是一样,整个对话过程中,没有任何人侵入苏亚军的电脑,只有他和阿辉在一来一往。
"主任,应该是阿辉自己认出苏亚军不是许萍,把他从网上踢出来了。阿辉可以通过许萍以前的行为记录,总结出她的习惯行为程式。这类网站为了跟踪网民的生活需要,有这类的程序并不奇怪。"牟爱兰解释道。
"说不定,那个黑客对许多使用阿辉网站的人都有兴趣。和许萍玩够了,换了别人。所以暂时不会再来找她了。"平利群猜测着。
杨真坐下来,随手抓过一只笔和一张纸头,边画边讲着自己的分析。那是她的思考习惯。
"首先,方源在电脑面前连续工作三十个小时,暴病身亡。苏亚军不知道这个案子,但他作出过类似的推断:本体角色丧失症。好,正因为他事先不知道,所以这个推断很有价值。我们可以猜测,方源就是一位本体角色丧失症的患者。他的相貌体形与阿辉相仿,长时间上网后,丧失自我,自认为是阿辉。方源本身的技术能力也提供了入侵他人电脑系统的可能。那么,方源在死前的连续三十个小时中,极有可能是呆在网上,监视某个人,或者某些人与阿辉交流的情况。直到突然间暴病死亡。"
然后她又划了一个小问号,说:
"这里面只有一个环节不明:谁清除了方源的电脑操作记录?在没有更进一步的证据前,估且假设最不可能的一个原因:方源自己怕留下线索,在进行了什么不法操作后,主动清除了记录,并且恰恰在完成操作后死去。"
接着,象作几何证明题一样,杨真在纸上重起一行划着,说道:
"另一方面,方源死在孔爱玲出事以前,具体来说,比许萍记忆中第三次偶然事件,也就是信用卡事件还早。无论方源是不是自我角色丧失症,至少许萍的问题与他无关。这说明同样患本体角色丧失症的人不止一个。阿辉是一个面向大众的网站,浏览量每天都在百万左右。用户分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华人社区。这样多的用户中,很有可能出现不止一个方源。"
然后,她在纸上粗粗地写下一个"1"
"接下来要作的第一件事,查找那些与阿辉相似的男性,不仅仅是相貌相似,HAI公司设计阿辉时,为他安排了虚拟的年龄、身高、体重、甚至所谓性格。这些虚拟的东西在IDA患者眼里恰恰是真实的。牟爱兰,这事你去作。范围从小到大,先从武汉全市范围查起。相似度从大到小,先从百万分之一开始。"
接着,纸上又出现一个2。
"平利群,收集一个阿辉的背景资料,这个虚拟人设计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样的运作原理?公众反应如何?尤其是网民的评价。特别是,象许萍身上发生的怪事以前是否出现过?等等。HAI公司不会公布技术细节,你要从他们的公开信息中找到些线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说着,杨真看了看李晓健:"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一个可能存在的患者,一个活着的'阿辉',同时又精通电脑技术。再通过他的经历,分析出阿辉网站运作中的危险性,找到问题根源。现在——"
杨真在纸上划了一个长长的箭头。
"你用一个新的身份登录阿辉网站,从零开始与阿辉接触,尝试着引出一个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