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学生们差不多,很容易谈到一块。她记得自己曾向那位最后完成任务的"网上恐怖分子"提了个愚蠢的问题:
"告诉我实话,要是有人花钱买你刚才的发现,你愿意出价多少?"
"告诉你实话,我的发现根本不值钱。哪个发达国家的大学里没有高能物理专业?世界上懂核弹制造原理的人多得数不过来。谁要是真有心造一颗,只要买些汉堡包,方便面什么的,在网上呆最多一天,准能象我们这样找齐材料。"
大学生们走了,方局长趁热打铁,给还没回过神来的部下们继续他的"职业教育":
"现在这个时代,高新科技已经不只是政府机构和大企业的专利了,它们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了解和掌握。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是件好事,不可逆转。但正象我们刚才看到的那样,高科技的扩散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隐患。既然我们不能用让历史倒退的方法来消除这些隐患,那么就只能是有些人专门地站出来,花费精神,守在这些技术扩散的通道门口,把罪恶挡在一边,把安全留给社会。"
那时,公安系统的人员按传统方式分为五大警种,即刑事警察、治安警察、交通警察、武装警察和行业警察。在这个划分体系里,杨真他们一开始便"无门无派",只能暂时划归行业警察。最近,公安部有计划将他们独立设定为一个警种,名称便叫做"科技警察"。他们的任务就是跟踪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随时警惕有可能出现的高科技犯罪。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案件,他们则是处于第一线的侦破部队。有了他们,整个公安系统在日新月益的科技进步面前才能作到有备无患。
十年过去了,这个最初从公安部信息安全局中分化出来的部门,已经成为一个极重要的特殊机构,是整个公安系统中科技含量最高的部门。其防范对象也从单一的计算机犯罪发展到各类高科技犯罪问题。由于高科技犯罪率的日益上升,侦查局按全国大区进行划分,组成了六个常驻外派单位。杨真来到武汉,成为中南大区高科技犯罪侦查分局的骨干人员,一直到出任这个分局的主任。
参与侦破刑事案件840起,参与逮捕犯罪嫌疑人260多人,亲手抓获27个杀人犯,荣立二等功两次,获市局嘉奖七次……。
这些业绩写在老警官张继东的档案里,谱写这些业绩则用了他近三十年的时间。张继东象全国各地成千上万名普通公安人员一样,从基层警员一点点干起来,直到担任市局刑警队第三分队队长。一步一个脚印的经历使得张继东在自己的部下面前一直很有自信心。毕竟不是每一个有三十年警龄的人都能写出那样的业绩。
然而,面对着三十多岁的杨真,张继东总有一种"老土"的感觉。如今犯罪也有高低贵贱之分了!张继东抓到的犯罪嫌疑人不是抢劫、盗窃,就是强奸、杀人。开始破一件两件还有新鲜感,时间一长,他就觉得自己象是台机器,案犯们更是台机器,仿佛在地球的什么地方藏着一条无形的流水线,制造出千篇一律的刑事犯,再由他们这些警员加以回收。前后几十年间,这些流水线上出来的"产品"都在用同样的手段作案:同样在阴暗角落拦劫妇女,同样在酒后与人动手弄出人命,同样在兜里缺钱的时候朝最近的商家下手,同样在自己权益得不到维护时用暴力解决问题,同样地连作案痕迹都不懂得如何消毁。每件案子的案值也同样地在几千到几万块钱的范围内徘徊。到后来,张继东甚至一看到案情汇报,就能想象出嫌疑犯大概是个什么德行。这便是经验吧,但也着实无聊得很。
直到最近这些年,张继东才知道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群犯罪分子:他们身上没有纹身,脸上没有打架斗殴时留下的伤疤,混在人群里也没有张继东非常熟悉的,很远就能感受到的痞子气息。他们文文静静地呆在电脑面前,或者呆在其它一些他有可能一辈子都搞不懂的设备面前,鼓捣个几天几夜,然后一件惊天大案就产生了。案值通常令他咋舌,几亿,几十亿,甚至几百亿,还是以美金记。张继东三十年抓获的全部案犯,给社会造成的损失连给人家当零头的资格都没有。
而杨真他们这批天之娇子也应运而生,只有他们,才能钻进那些高新科技的迷宫里,从乱麻一样的技术细节中找到线索。而正是因为总能抓获那样"高级"的嫌疑人,杨真这些人的地位也仿佛很高。公安系统里大量资金设备会优先调拨给他们,日常待遇也高过他们这些苦干了多年的老人们。具体到监视、围捕嫌疑人这样的危险工作,按规定杨真他们是无需出面的。而且,侦查局的人还会时时成为新闻媒体的焦点,吸引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