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的美术商习惯与外国人做生意,因此对于长途运输的包装法很有心得。于是找他们来进行实际包装,让院内的职员们见习,体验打包的诀窍。
用木箱包装,并使用棉布、稻草、稻谷壳等物充填。为了减少箱子的使用量,因此尽可能在同一个箱子内多塞些古物,最后装了19557箱。但这还不是故宫文物的全部,这批文物都是收藏品当中的极品。
正文 青玉狮子香炉(25)
(无论如何,一定要把狮子香炉运走!)
李同源心想。
重要美术品搬走后,留下的全是次级品。他并不希望狮子香炉被贴上次级品的标签。
“玉器分配到180箱,总之,先将展示室的古玉包装起来。”
庄念伟如此告诉李同源。
当时展示室里,陈列着从商周到汉代的璧、环、圭等佩玉类,每件文物都是经过白须老人锐利眼光保证过的极品。选择重要物品时,以玉器而言自然是先从古玉开始。
李同源为了增加木箱的空间,尽量少塞进棉和稻草等充填物,然后,将充填物挤得紧紧的。如此,分配到的箱子才有多余的空间装新玉。因此当古玉都装箱之后,空箱竟比预期的还多。
“新玉看来也都放得进去。”
环顾作业现场,庄念伟满足地说道。
只要多包装一件古物,他就多一份功劳。
当古玉完全装箱之后,箱子还留有约三分之一的空间。
“把高级的新玉也装进这个箱子吧!”
李同源说道。
和古玉装在一起的新玉,也算是一级品。
“好哇!”庄念伟说道,“你喜欢的狮子香炉也装进去吗?”
“当然!”
李同源骄傲地回答。
他在狮子香炉周围塞满充填物,包装得特别用心周到。
正文 青玉狮子香炉(26)
玉器的箱子全部统一用B作代号,并在箱子下面打上号码。
但是,李同源并不满意,还特意在装狮子香炉箱子的几个侧面涂上了红漆,如此一来,即使箱子堆积得再多也能够立刻知道香炉的所在位置。
从北京搬运到南方的玉器,计有8369件,瓷器类则接近三万件。
故宫文物南迁的消息走漏后,掀起了激烈的反对运动。
--古物虽然很贵重,但是,国土和人民应该更重要吧!可是,政府却只重视古物,莫非是想遗弃人民,放弃国土!
这真是一语中的的言论。
故宫博物院的主事者拼命地说服反对者。
--国土即便被夺,总有收复的一日。但是,国宝一旦遭破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将永远无法修复。人民可以站在土地上和敌人作战,可是,古物本身却毫无抵抗之力。更何况,古物并非送到国外去,只不过是迁移到国内的其他地方而已。
这种理由并不能抚平北京市民激动的情绪。
国民政府决定以南京作首都,显然是对于北京曾被改名北平一事耿耿于怀,才会企图将精髓从北京抽离。被抽离的不仅仅是首都的地位,还有象征北京的紫禁城秘宝。
--民众如此感觉。
博物院的职员有许多都是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市民们期待博物院的内部也能发出反对的声浪。
然而,期待被背叛了。和博物院有关联的人,对于故宫文物的珍爱更甚于城市。他们的心态是,万一开战,那么,再怎么艰难,也要将文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
恐吓信和电话不断地涌来。连李同源这种低层职员都收到了恐吓信。
信里写道:
既然决定要把紫禁城的古物搬到南方去,你们最好有心理准备。我们已准备好炸药了。
正文 青玉狮子香炉(27)
这封信对李同源而言,不过是众多远景中的一个镜头罢了。
(我要把狮子香炉运出来,任何人的指示都不听!)
他把恐吓信撕掉扔了。
由于局势不稳定,搬运工作改在深夜进行。从天安门用卡车通过戒备森严的道路运往北京西站。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2月6日早晨,第一批运载文物南迁的列车自北京出发。列车从平汉线南下,至郑州改搭陇海线,等到了徐州再转搭津浦线,朝着目的地浦口前进。
政府通令全国各地铁路局,除了特快车外,全部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