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而牺牲,但他为之牺牲的民众却不理解他的牺牲,反而将他的血拿来入药。心中的想法和丁汉杰一样,迷茫,不解,不知道中国发展的方向。
伤离那章,很多人看到小菊的横遭毒手,杂货铺老板上告无门,凶手逍遥法外,无不痛心疾首。很多出自贫苦家庭的学生,对此深有体会,自身的遭遇、周围的见闻,让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丁汉杰的伤心和无奈,那一刻,丁汉杰就是他们的化身。
随着丁汉杰加入军队,接受了各种革命思想和教育之后,丁汉杰的思想渐渐变得坚定,丁汉杰思想的转变过程对所有看书的青年学者来说就是一个洗礼的过程,一个转变的过程,不少人的思想也发生极大的转变,由以前朦胧的革命思想,转变成坚定的革命思想,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战斗。这一部分的文章引起了所有青年学子的共鸣,他们正在成长的时候,对于当前的中国现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他们有激情,有热血,但是却不知道这些激情,这些热血应该怎么样发展,怎么样去释放,丁汉杰的经历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最好的借鉴,特别是丁汉杰提出的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战斗,这样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青年人,也让每个学生坚定了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
对于普通的青年学子来说,这本书是坚定了他们的思想,但是对于保定军校的学生来说,这本书就是他们的信仰,丁汉杰就是他们的学长,在他们的思想中,这不是一个虚构的人无,而是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ròu的人物,就是他们保定一期的学生,就是他们今后发展的目标。所有的学生更加觉得自己使命的神圣,他们不是一般人,他们是军人,担负着人类解放事业的军人。丁汉杰就是他们保定军校学生的化身,他们不怕牺牲、不怕战争,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
军队中不少下级军官是在山东保卫战之后提拔的,在看到丁汉杰偷袭敌人粮草,并在敌军后方战斗的章节,这些曾经直接上过战场的军人就感觉曾经的经历再次重现,所有人都觉得这就是写他们自己的故事,丁汉杰不是神,他是人,他和他们所有人一样,有过伤心,有过害怕,有过惶恐,但最终他还是坚定地走了下去,英勇地抗击敌人,为了自己以及自己身后的家人。
丁汉杰的故事写出了这些军官们的心声,他们一样是人,不是神,他们有文化,信仰,不是那些为了几块大洋来打仗的士兵,但他们同样也会怕,可是在平时,他们不敢把这种怕表现出来,害怕被自己的同伴指责自己的懦弱,但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却只能一个人静静地品尝自己的孤独,这个时候,丁汉杰来了,带着一身的伤疤,带着和他们一样的经历走了过来,告诉你他的恐惧和担心,告诉你他最终的选择,告诉你他心中所期待的幸福生活,这一刻,所有人觉得是如此的温暖和贴心,原来不是只有自己在怕,原来害怕真的没什么,只要坚定地走下去就好,原来,还有那么多人和自己一样……
感概了以后,更多是对宋四先生的佩服,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的女性为何能写出如此激励人心的小说,如此贴近有军官心声的小说……
不同的人在这本小说里找到了自己的化身,贫穷困苦的学子发现丁汉杰的早期遭遇和自己一样,青年学子发现丁汉杰也和自己一样有过迷茫,经过铁血考验的军人发现原来所有人和自己一样都是人,不是神,有着人的天性弱点,而现在还奋斗在铁路干线上的,听过丁汉杰故事的工人更是在心里嘀咕,你说这个丁汉杰咋就这么像我们连长呢?山东保卫战负伤退伍,同时是一名社会党成员,思想上非常坚定,该不会张夫人写得就是他吧!
这本书在经过前期的庞大宣传之后,再次引发了庞大的浪潮,各大高校,各大社团都喊出了向丁汉杰同志学习的口号。修筑铁路的工人同样不甘示弱,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争取在铁路干线上再出千千万万的丁汉杰。
而那段经过历史考验的经典语录再次响彻在各个青年聚集的地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任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丁汉杰同志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各位同志,我们回首自己十几年的学习生活,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有过虚度年华,我们是否有过碌碌无为。同志们,为了我们以后不再悔恨,不再羞耻,请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吧,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努力。”
*****
1915年12月3日,中国发出通报:
中国政府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