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说由提供下载,本站页面简洁,无眩杂广告。更多最新全本优秀小说请访问 或直接百度搜索:】
引子
黄安口是一个地名,在辽东怀仁境内。
在富尔江的江套子里,有一座很高的山,三面环水,一面接地。靠水的那一面是几百米高的峭壁,很是险峻。正面有一条通道弯曲陡峭通向山崖,那山崖当地人称它老垃子。
崖上是一个很大很深的盆地儿,像一个瓮,如一个石头城。
崖下一是个大山坡,当地的人叫它黄安口大坡。大坡下面是一大片平川,平川上镶嵌着村庄和小镇。
很久很久以前,黄安口崖里住着一户姓李的人家儿,据说他们二十几辈先祖就住在那山上,座山为王。他们的先人建州女真的第三代首领李满柱,四代撤满哈失里,五代完者秃,六代卜罗多,七代李铜儿,都住过辽东怀仁,从1469年完者秃开始就住在黄安口崖子里,李铜儿1509年在此任建州卫都督,卫址就设在这里,至今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光景了。
他们是满族的祖先。到现在还能在茂密的丛林里看见房子的遗址,很多的房身儿,一排排的。有的像是住房,有的像是兵营,还有的像练兵习武的场地,沿着崖顶上有起伏连绵的城墙。年头已久了,有的墙壁只有根基和断墙了,有的早都被岁月的风霜和落叶掩埋掉了。
后来,山上的人都下山了,有的进了京城,有的下到山下来住了。崖里荒了下来,只有打猎放牛采山菜的人到季节才来这里。
老李家儿有一支儿下山后就住在大坡下的老垃子村。年头久了,一个大家族,又分出了好多支,一个个院落,面朝南背靠坡,一年一年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到公元1912年初至少有25辈了。
老垃子村正前方五里路是黄安口小镇,西边约十里远是赫家园子,东边八里长便是图家堡子,这四个地方呈扁平的四边形。
黄安口小镇的再南边是牛毛大山,在山的后面,有一条很长的河,叫冬古河,婉转悠扬进入大雅河再入浑江。。
从赫家园子向西翻过几道山岗,走过几道沟壑和河流便是兴京老城,园子南边是老秃顶子大山,园子往北面是瓦尔喀什村。黄安口老辈的人都认为:黄安口也是借了兴京龙兴之气的好地方。
就在这千百里方圆的大山中间是一片肥沃的黑土地,从远处看上去是一望无际的小平原。
富尔江的江湾子像一个胳膊肘子把小平原一拦两块,东半边属于图家堡子,靠西边这一边当地人叫它赫地,方圆有几百里,是老赫家祖上留下的土地。那土地肥得流油,春天,赫家就把这祖上留下的千百垧地包出去种,到了秋天,收回来的粮食留下家用少许,大多的就全都送到小镇上的粮油庄,也有外面来收购的,一年到头,家里日子过得还算殷实。
在很早的时候,黄安口先有老李家,住在崖里,后来下山住在这老垃子村。赫家老老太爷和老老太太从南边冬古河那边迁来黄安口,是因为赫家祖上在这里置了土地,是来料理土地的。
他们一来到这里就住在赫家园子这平岗上,在这里盖了房,置了家当。为了和当地人融通,赫家老老太爷和老老太太聘了姑娘赫乞兰芝给了老垃子的李都督。外来户能和老李家这样的当地人家结了亲,在这黄安口就有了根儿。后来赫家老太爷娶了老李家的姑娘李腊月,就是后来的赫老太太,满族这种习俗叫“换亲”。
而老图家是因为一个姑娘从兴京那边嫁进赫家园子,这样,就有几户图家人借故奔亲来到小平原东半边儿住了下来,住久了,人过来的多了,这地方便成了图家堡子。
因此,黄安口基本是三大姓,李、赫、图。虽然也有别的姓氏但较少一些。这里的姑娘都不远嫁,年头久了,这里便是亲上加亲。满族人结亲讲究亲上加亲,有时候不计较辈份。
第一章
公元1913年的冬天,黄安口冷风刺骨,北风常常在夜晚刮得山口那边发出口哨一样的尖叫声。
满族人家的房子一直廷续女真时期的北方民宅模式,都说是:筒子房,万字炕,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一点也不夸张。冬天的夜晚,灶坑里柴火总是着得旺旺的,地中间木墩子上有一个大火盆,刚从灶坑里扒出来的红红的炭火,闪着蓝光,烤得满屋子都是热热的。老爷们和小孩子们都可以光膀子在屋子里随便玩耍走动。
过日子的人家,只要男人下力,房前屋后不远处就会有房子一样高的大柴垛,一排排的